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

文人的智慧:心安即归处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23-06-30浏览次数:32

年少时代,我常读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唐人七绝的押卷之作,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也吟诵过词人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约清丽令人心醉。最喜欢的还是东坡居士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在最低的境遇,活出最高的境界,令人敬佩。

时间慢慢推进,当我走向人生新阶段时,看到季羡林先生的文集《心安即是归处》,又回忆起年少时读苏轼的词。先生和苏轼一样,经历生活的跌宕起伏,却也通透自在,潇洒豁达。读罢,掩卷沉思。季老的文字真挚质朴,宛如一位长者坐在读者面前,向我们娓娓道来人生百年的感悟。

什么才是心安的归处呢?我们中国人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和乡土观念,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心底总有最想抵达的去处,要叶落归根,有安定之所。有时候心安的“去处”不一定是现实的存在,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是一种修心的哲学,更是一种文人的智慧。

范仲淹挥笔写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人生的坎坷和仕途的失意,淡然处之,他抵达了心安的境界;诸葛亮告诫其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恬淡、寡欲、宁静,可以实现君子的“心安”;陶渊明选择“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躬耕农田,不问世事,忘记不快,顺其自然便可以心安。季老也在书中提到,他把陶渊明的这句话当做了人生座右铭,我私心认为他是极具文人气息的人,他不仅仅被陶渊明所触动,也拥有历代先贤文人的智慧——无论世事几多变化、无论经历怎样的起起落落,都能找到让自己心安的人生状态,不过度悲伤沉沦,不过度自怨自艾,守好心,做好事,走出思维和观念的围城,和一切和解,便可以走向自在,获得欢喜。

季老也在书中谈到人生的意义、读书的妙处、行走的经历和处世的态度。谈人生时,他认为“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要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既要不贪婪,也要有进取心。谈读书时,他说“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他把读书看到跟穿衣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等等。在文学的写作场域中,他把关注的视角和写作的笔触“向内转”,没有批评指责,没有埋怨人生,没有无病呻吟,没有逃避问题,而是把一切的源头归结于“心”,归结于调整内在的状态。他坚守文人的赤子之心,以人为本,关怀生命、观照世界,并以此引导更多人修心,这是文人的善良,更是一种大智慧。

季羡林先生以文人的智慧和实际行动向世人诉说了心安即是归处的真谛,万事安然于心的道理,我不由心生敬佩。如果读有所获,并能付之行动,也算不负此书了。

宣传处 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