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23-12-26浏览次数:10

 “敬天爱人”,是日本著名实业家稻盛和夫的座右铭,“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是他的工作观乃至人生观,“作为人,何为正确”这是他经营人生和事业的基准和原点。正是凭借着这些,他25岁时在精密陶瓷领域就有划时代的发明创造,27岁时开始创业,赤手空拳40年间创建了京瓷和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68岁高龄时用了一年就让日航起死回生,并且取得了日航60年历史上最高的利润。他的著作《干法》对我而言具有深刻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拜读完受益匪浅。
我是2016正式参加工作的在来到学院工作之前,我是一名翻译,工作时间地点相对自由,对工作的认识大多数时间停留在工作本身,受限于经验,没有思考过多关于工作的目的,对自身来讲它的特有意义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在工作中寻找快乐、寻找自己,以及幸福的工作和获得成功的问题。当看到《干法》序言时,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读这本书时,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这种概率,恐怕不足几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从这里开始。

认真对待工作可能会挖掘出前所未有的兴趣与热情。可不少人的逻辑却是:我不喜欢做这个然后消极怠慢,久而久之越来越不喜欢最终与自己的工作相看两厌、一做就想吐。也有人会这样想,我换个喜欢的工作不行吗?但是实际上却没那么容易。天天叫嚣着不干了的,看着好像也一直在岗位上并未离开。工作对普通人而言,或许是最容易实现个人成长的一种途径,毕竟同时满足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事情并不多作家余华曾写过“世人慌慌张张,不过为了碎银几两,偏偏这碎银几两,可解世间万种惆怅。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寥寥数语便描绘了众生相。不上班,人也要想法生存和生活。哪怕是自由职业、创业、做生意,越到后期形成规律,与上班的差别就越小。纯粹为挣钱而工作,到哪里、做什么,其实感受都差不多,都是勉强而为。就像一份不合胃口的饭菜,吃,难以下咽;不吃,就会饿死。那么,不管吃的是什么,都不会觉得美味正如工作一样,如果只是赚到了钱,那才是不喜欢上班的理由。我们需要通过工作赚钱,更需要从工作中收获或多或少的成就感,体验到广袤无垠的世间百态。有尊严,有成就,快乐自然触手可及。

热爱不是与生俱来,是我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凝聚热爱的点滴,通过点滴的积累等待星火燎原。

儿时我的母亲便常教育我,活到老学到老。这两年她闲下来,去老年大学学我淘汰下来的古筝、学电子琴、练习书法。而我也在耳濡目染下,持续学习,开拓新的知识领域。2015年因为生大女儿想要学习育儿知识,我考取了育婴师证;2017年的暑假我觉得不会游泳很遗憾,又报名学了游泳;随后又因为对舞蹈的爱好,学习了流行舞、古典舞;近两年因为疫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买了相关的书籍开始自学。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SYB讲师培训,这个培训是教给你怎么去教授创业课程的。10天的培训非常紧凑。到现在我还记得晚饭后的教室里飘着的咖啡香气,忙着画思维导图、做《创业计划书》和备课的同学们的身影。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创业培训这个项目,创办企业的十步,进行了沙盘实操,还学了成人学习原理和教学方法,收获颇丰。虽然与我在学校教授的课程不相关,但是教学方法是通用的。在这学期的英语课程教授中,我运用了学到的教学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并且我还教授了一期GYB产生创业想法的班级。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上台展示的时候,我的内心是非常快乐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努力给我带了成就感。正是这种收获的感觉滋养着我不断地学习。

有过一段浓烈的热爱,得到了匹配的回馈,感受到工作带来的自我认同感,就会共鸣到作者想阐述的道理

如果现在去采访些路人,询问你热爱工作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有点奇怪、有点好笑,甚至还有点傻:谁工作是为了热爱啊?热爱能当饭吃吗?大多数人找工作会关注什么?一是有没有钱途,二是是不是稳定,三是有没有社会地位,能不能受人尊敬;当然还有地点是不是离家近、活儿够不够轻松等各种因素。至于自己是不是热爱,也许会考虑,但一定不在所考虑因素的前列。热爱这个词跟动机比较接近,也就是,你到底是为什么需要这份工作,你愿意为这份工作付出的努力的强度、方向和持续性。最为大家熟知的动机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到自我实现,把人内心的需求,分成了五种层次。
这其中最接近热爱的,大概是金字塔顶端的需求——自我实现,即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是谁让我做,而是我自己想做。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像有点不切实际。或者年轻时候也曾梦想过,但早已被现实生活消磨光了曾经的热情——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尚且不能解决,谈什么自我实现呢?

至于原因,我想除了跟现实生活、职场环境的残酷竞争有关之外,还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观念密切相关:

因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是功利的,职场从来不是谈热爱的地方,我们选择一份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权力,就是为了稳定…别说工作了,哪怕是单纯的娱乐都不允许,玩物必然丧志,寓教于乐才是正道。还谈什么热爱呢?

大家可以问问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你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吗?如果不是为了钱,或者钱比现在少了,你还愿意和现在一样投入吗?如果你的答案是热爱、愿意,那么大概率你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应该干得不错,不一定是顶尖,但比平均水平要强。这也是为什么热爱很重要。因为热爱,你就愿意付出超常的努力,而不只是因为外在的激励;你就愿意直面过程的困难和压力,而不是浅尝辄止轻易放弃;你就没那么在意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不是计较氛围或者困在关系里。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热爱比特质、能力更难得,也就是热爱>特质>能力>经验。

想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那么热爱一定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人们常说的内驱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所从事工作领域的热爱。我们要试着从热爱中寻找内心的力量。

《干法》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指导,常读常新。这几天被TikTok CEO周受资漂亮的履历刷屏,生于83年的斜杠青年,伦敦大学、哈弗商学院学历背书投行、CFOCEO的标准动作背后仍然是在小米觉得睡觉都是浪费时间的热爱和投入。如果成为不了这样的成功人士,至少可以扩大视野,知行合一地把认知输入给孩子。

在工作中,我常常会不断地学习。因工作职责的调整,今年开始,我由原先的党务工作者摇身一变成为了“表姐”,开始承担人事劳资工作,每天与各种数字打交道。多亏了现在互联网的发达,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样化。我在小红书、知乎上学习了各种表格的制作方法、学会了许多实用性强的公式。我很喜欢一句话,把每一句“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如果这样做,那我相信工作中的困难都会因着我们学习的精神而得到解决。与此同时,学会一样技能带来的成就感更是让人快乐无比。这些工作中的点滴快乐,是我坚定前行的动力和支撑,它们终将汇聚成我所热爱的山河湖海。

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选择你爱的事业,爱你选择的事业,并用百倍的信心、勇气和努力去浇灌她,无论将来成功与否,你都能骄傲地说,我终身无悔。”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选择的是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创造的直接价值可能并不属于自己,但在工作过程中磨练的意志、积累的经验、获得的技能永远属于自己我愿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学习态度和“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广泛涉猎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热爱我的事业,在漫长的岁月里,将平凡化为不凡。



闫中蔚

2023121